3D打印与教育融合:厦门多校实践探索培养未来创新人才
2025-08-16 来自: 厦门题米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23
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,3D打印技术正逐步走进校园,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。厦门市思明区、翔安区、湖里区(火炬高新区)的多所学校积极引入3D打印技术,结合STEAM教育理念,通过项目式学习、创客竞赛等方式,激发学生的创造力,为未来科技人才培养奠定基础。
思明区:3D打印助力跨学科学习
在思明区,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将3D打印融入科学、数学、美术等学科。例如,在数学课上,学生通过3D建模软件设计几何模型,再打印出立体图形,直观理解空间几何概念;在科学课上,学生制作太阳能小车部件,探索新能源应用。该校教师表示:“3D打印让抽象知识变得触手可及,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。”
此外,思明区教育局联合本地企业开展“3D打印进校园”活动,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和设备支持,推动区域创新教育发展。
翔安区:乡村学校的科技突围
翔安区部分学校虽然资源有限,但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,逐步引入3D打印课程。例如,翔安第一中学成立了“创客空间”,学生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机器人零部件,并参加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,多次获奖。一位学生分享道:“我们从设计到打印,再到组装调试,全程自主完成,这个过程让我对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。”
湖里火炬高新区:产教融合培育未来工程师
湖里区依托火炬高新区的产业优势,推动校企协同育人。厦门三中与高新区3D打印企业合作,开设“智能制造实验班”,学生不仅能学习3D建模,还能参观企业生产线,了解工业级3D打印的应用。2023年,该校学生团队设计的“智能垃圾分类箱”模型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,其核心部件便是通过3D打印优化而成。
火炬高新区还定期举办“青少年3D打印挑战赛”,涵盖建筑模型、机械装置等主题,吸引全市多所学校参与。一位评委表示:“比赛不仅考察技术,更考验团队协作和创意落地能力,这正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。”
3D打印教育的未来展望
厦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,3D打印与教育的深度融合,正从“兴趣拓展”向“课程体系化”发展,未来将加强师资培训,并推动更多学校建立创客实验室。同时,随着金属打印、生物打印等技术的进步,教育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。
专家认为,3D打印不仅是制造工具,更是思维训练的载体。它让学生从小养成“设计—验证—迭代”的创新习惯,为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储备人才。厦门的实践表明,当科技与教育紧密结合,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