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
集美智造·翔安"印"记:光固化3D打印双城记

价格: 价格面议
更多信息 立刻购买
分享:

摘要

厦门集美区与翔安区构建了光固化3D打印产业协同生态。集美区依托成熟制造基础,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,在精密医疗、文创等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,日产能超2000件牙科模型。翔安区聚焦技术创新,突破生物相容树脂、高韧性材料等核心技术,产品精度达±0.01mm。两区通过"研发-制造"联动模式,推动产品在航空航天、汽车制造等领域实现减重35%、散热效率提升40%的性能突破,构建了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,成为区域智能制造新高地。

产品介绍

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制造业版图上,集美区与翔安区正在书写着光固化3D打印的"双城记"。这两个各具特色的区域通过优势互补,共同推动着光固化3D打印产品从研发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完整链条,成为厦门智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。

3D打印

精度革命:微米级的制造突破

光固化3D打印技术在厦门的发展令人瞩目。采用SLA和DLP技术的打印设备,能够实现最高±0.01mm的打印精度,表面粗糙度可达Ra0.6μm,这一指标已经超过了许多传统加工工艺的极限水平。集美区的宏锐达科技最新推出的工业级光固化设备,更是将打印层厚控制在10μm以内,为精密制造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化。

这种技术突破直接体现在终端产品上。翔安企业维博精密医疗利用该技术制造的 surgical guide(手术导板),孔径公差控制在0.05mm以内,完全满足骨科手术的精准定位需求。集美智造的生产基地每天可产出2000余件 dental model(牙科模型),为全市80%的牙科诊所提供定制化服务。

材料创新:翔安研发的突破性进展

翔安区在光固化材料研发方面取得显著突破。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材料学院研发团队开发的生物相容性树脂材料,已通过ISO 1099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,成功应用于个性化助听器外壳制造。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声学性能和佩戴舒适度,产品不良率从传统制造的15%降至3%以下。

另一项创新来自翔安企业诺菲新材料研发的高韧性光敏树脂,其断裂伸长率可达45%,抗冲击强度提升300%,完全满足汽车零部件功能验证的需求。目前该材料已应用于集美区多家汽车配件企业的原型制作,使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60%。

3D打印

应用拓展:多元化产品生态

光固化3D打印产品的应用领域正在快速扩展。在文创领域,集美企业运用该技术精确复刻的传统闽南建筑构件,最小可再现0.1mm的精细纹样,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。翔安的创新工作室则利用该技术制作的艺术装置,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,作品曾荣获国际设计大奖。

工业应用方面更加广泛。集美制造基地为航空航天企业提供的轻量化支架产品,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减重35%;为电子企业制作的散热器原型,通过优化内部流道结构,使散热效率提升40%。这些产品都得益于光固化技术独特的设计自由度。

产业集群:双区联动效应

集美区已形成完整的光固化3D打印产业链,从材料供应、设备制造到产品加工,聚集了超过50家相关企业。其中,集美智造产业园占地面积200亩,入驻企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,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3D打印产业集聚区。

翔安区则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,建设了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,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。该中心与集美制造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,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2项,创造经济价值超过5亿元。

质量保障:标准化生产体系

集美制造企业普遍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,通过ISO 9001认证的企业占比达85%。翔安智慧则体现在智能化质量控制方面,采用机器视觉检测系统,可自动识别产品缺陷,检测效率提升5倍以上。两家代表性企业联合制定的光固化3D打印产品标准,已成为行业参考规范。

3D打印

未来展望:智能化发展方向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,光固化3D打印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。集美制造企业引进的智能生产线,可实现24小时无人化生产,设备利用率达90%以上。翔安研发团队开发的智能算法,可自动优化打印参数,使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8%。

预计到2025年,厦门光固化3D打印产业规模将突破50亿元,培育3-5家行业龙头企业,形成集美制造与翔安智慧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。这种双区联动模式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更为全国3D打印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"厦门经验"。

通过集美区的制造实力和翔安区的创新活力相结合,厦门正在光固化3D打印领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,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。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