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遗憾,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,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!

赋能自动化未来,3D打印轻量化机器人关节在榕厦突破

2025-09-30  来自: 厦门题米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48

从精密的伺服电机到复杂的机械臂,从灵活的机械腿到坚固的腰部结构,3D打印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机器人制造的极限。

在福州高新区福建国锐中科光电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,一台金属3D打印机正在忙碌工作,短短几小时内,一个复杂的工业零件从无到有“生长”出来。

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激光熔池逆矫正技术,将金属3D打印效率提升至传统工艺的2至3倍,同时使零件致密度接近100%。

3D打印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思维方式,更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量化、高性能解决方案。

3D打印

01 技术突破:从金属粉末到复杂零件

在传统制造业中,受加工方式的制约,许多造型与设计无法变成实物。而3D打印技术,特别是金属3D打印,正打破这一壁垒。

国锐中科总经理施政表示:“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打印技术和原材料,我们生产的产品具有优越机械特性、高度精准尺寸、平滑表面以及成本效益高的特点。”

作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成果转化方,该企业从2018年起便承载着实现高端金属3D打印国产化的使命。

如今,他们的技术已应用于工业设计、模具行业、医疗骨科、医疗齿科、交通汽配、航空航天等领域。

在福建,像国锐中科这样的企业正在证明,3D打印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原型制造工具,而是可以直接生产高性能终端部件的成熟技术。

02 机器人制造:轻量化与性能的平衡艺术

在机器人制造领域,3D打印技术正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。

今年7月,优必选推出了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,其中3D打印技术在实现机器人轻量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尽管Walker S2的腰部拥有±162°的旋转自由度以支持自主换电,但通过3D打印技术和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,其整机重量从Walker S1的76公斤降至70公斤。

优必选攻克了部分结构件的结构设计和加工难题,通过材料学革新,不仅确保机器人能支撑几十公斤的负载,还实现了轻量化设计,保证在换电过程中机器人的整体稳定性。

机器人行业应用3D打印技术的效益与战斗机行业非常相似。该工艺可以制造出其他工艺无法实现的复杂结构,如拓扑优化结构、晶格结构。

这些结构不仅提高了机器人部件的强度和性能,同时减轻了整体重量。

3D打印

03 本地案例:福建3D打印赋能智能制造

在福建,3D打印工程技术人员正逐步成为高端制造的核心力量。李壮斌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,他指着样品架介绍:

增材制造不是简单‘打印’,而是材料、工艺与设计的系统工程。”

目前,李壮斌工作室主要开展3D打印相关视觉部件、专用焊接设备等核心组件的选型、集成与性能测试,为设备国产化提供技术支撑。

在工业产品开发领域,增材制造技术正以其快速成型、精准可控的优势,成为样品试制环节的重要支撑。

专业从事工业产品开发的考克(福建)工业设计有限公司,在引入李壮斌的增材制造工程技术后,产品的成本与质量有了质的变化。

总经理吴建华介绍,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样品试制与打样环节,过去外包给外部团队,不仅周期长、成品易出现偏差,单次成本更是高达采用增材制造技术时的十倍左右。

通过运用增材制造技术团队开发的工艺,考克工业设计成功优化了产品的打印工艺,将成型精度控制在0.01mm以内,同时使打样成本下降了60%~70%。

3D打印

04 未来前景:3D打印与AI的深度融合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3D打印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变革。

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,上海交大智邦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机床智能体“μAI”首次亮相。

这一系统可以根据图纸,自动规划零部件的加工工艺与路径。

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交大智邦AI+制造首席科学家沈彬指出:“即使是与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相比较,很多时候AI智能体探索出来的加工方案和路径,能够将效率提升40%至60%。”

同时,全球3D打印企业也在积极调整战略。3D Systems公司宣布将重点开发其专有聚合物解决方案3D Sprint®,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模型的突破,改善零件质量,加速增材制造设计过程-5。

这种AI与3D打印的融合,将为机器人制造带来新的可能性,尤其是在定制化、复杂结构零件的生产方面。

3D打印制造的机器人部件已经走出了实验室,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。优必选2025年设定了交付500台工业人形机器人的目标,并为此筹备了“千台级”的年产能。

这些机器人不再是被关在防护栏里的机械臂,而是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自主感知、智能决策和灵巧执行的复杂系统。

从机械臂到人形机器人,从固定岗位到自主换电,3D打印技术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机器人产业,而福建的企业正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。


扫一扫访问移动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