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重塑医疗植入物,厦门莆田领跑产业创新
2025-08-29 来自: 厦门题米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7
一场医疗制造领域的变革正在福建悄然发生,厦门和莆田的企业通过3D打印技术不仅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,更为患者带来了创新的个性化医疗解决方案。
在传统医疗植入物制造领域,标准化生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患者只能被动适应现有产品。然而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进步,这种模式正在被改变——个性化定制正在成为新的行业标准。
福建的企业在这场变革中走在了前列,通过“增材制造”实现了定制化医疗与成本控制的双重突破。
01 厦门技术突破:个性化颌面骨的定制复原
2025年初,福建中科康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“患者匹配式增材制造颌面假体”获得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,成为国内较早获批的增材制造颌面假体。
该产品通过选区激光融化(SLM)技术,以患者颌面骨解剖数据为基础,结合三维重建和软件设计,为患者提供完全匹配的个性化颌面假体。
这种技术可以完整匹配患者解剖外形,避免术前预弯步骤,缩短手术时间,在临床使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。
02 莆田模式:台湾技术+莆田制造+大陆市场
在莆田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,吉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探索出了独特的创新模式。他们与台湾四季天使医学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合作,生产大陆较早可同时矫正咬合不正、骨畸形、肌肉功能障碍与呼吸道过敏的牙套。
吉宜医疗负责人周金腾介绍:“台湾有良好的研发技术,大陆有广阔的市场,全国较早‘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’落户莆田。”
这种“台湾技术+莆田制造+大陆市场”的模式,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。企业计划今年追加投资,新增16台3D打印机,进一步扩大产能。
03 成本革命:从万元级到百元级的跨越
3D打印在医疗植入物领域较显著的贡献之一是大幅降低成本。巴西库里蒂巴神经学研究所团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:利用桌面3D打印技术开发PLA模具。
研究结果显示,整套流程(含影像分割、建模、打印及后处理)平均成本仅100美元,而外包3D打印钛或聚醚醚酮(PEEK)植入物成本达上万美元。
这种成本降低使得资源有限的医疗机构也能开展个性化颅骨修复,为中低收入地区提供了可行方案。
04 产业化突破:批量生产与效率提升
西安赛隆展示了电子束3D打印标准化骨科植入物的批产应用案例。以T200型电子束3D打印设备为例,单炉次可生产髋臼杯288件、股骨柄126件、椎间融合器3000余件及胫骨平台96件。
公司投入40余台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束3D打印设备,建成年产能10万余件的骨科植入物生产线,2024年已交付5万余件。
这种批量生产能力明显地提高了效率,降低了生产成本,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创新的医疗植入物技术。
05 政策支持:打造良好创新环境
莆田市为3D打印医疗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。湄洲生命健康与高新技术产业链工程部指定专人对接协助台企,提供从前期入驻到手续办理的全链条服务。
对在园区租住国有房产的台企,予以房租减半;对入驻园区的台资生物医药研发机构、生产企业,在取得相关许可证并进入生产前,园区均无偿提供研发和试生产场地。
这种政策支持吸引了更多企业入驻园区,目前已有多家企业涉及生物制药、医疗器械、医用耗材等相关领域。
西安赛隆公司建成的骨科植入物生产线,年产能超过10万件,2024年已交付5万余件。
莆田吉宜医疗计划追加投资新增16台3D打印机,扩大齿套型止鼾器的生产规模。
3D打印技术正在医疗植入物领域开辟一条创新道路——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,从高价到可负担,从漫长等待到即时生产。